孔明,您可安好? 作者:龚雅轩 指导教师:蒋珊珊 穿过漫长岁月,只想与你言欢。 ——题记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巴山蜀水间,您身披鹤氅,为您所遇的明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您,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您有治国之君的才能,又有爱民惜才的胸怀,并行事以公道为先的准则。您一生忠于刘备,只为报知遇之恩! 卧龙先生满腹韬略,胸怀大志。面对周瑜的刁难:十天务必造好十万支箭。只见您未曾惶恐,道出三天即可,语惊四座。您夜观天象,得知三日后会有大雾,便差人做好一千多个草把子,置于船两边。在大雾弥漫的晚上,擂鼓呐喊,您算好曹操生性多疑,在无法探清虚实之下不会贸然出兵,只好万箭齐发。于是您满载而归,众军士在江边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声音仿佛穿经历史长廊,至我耳边,振奋人心!容我化作那长风掀起您的鹤氅,拂动您志得意满的微笑啊先生! 这一计不禁让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您不仅让周瑜心服口服,还让孟获心悦诚服。在平定南中叛乱之际,前几次孟获都被擒,他输的不服,您便放之。在第七次被擒时,孟获最终心悦诚服,彻底征服南蛮!正是先生您的算无遗策和自信,才能七擒七纵啊!您用深谋远虑的战术泯灭了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心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您可知这德才兼备的您多让人称赞不已啊! “既生瑜,何生亮”,堪称才子的东吴名将周瑜遇见您,也无可奈何的质问苍天。他为吴国效力,而您在蜀国,他其实很欣赏您的足智多谋,也想让您归顺吴国,但他知道这不可能。刘备对您有知遇、赏识之恩,您也是在刘备势力薄弱、根基极浅的情况下加入刘备军中,而后又与刘备共经赤壁入蜀,抱汉中,败夷陵等事,一同共患难。到因夷陵战败导致蜀汉衰弱,再加上后来刘备去世,没有刘氏族人站出来维护刘氏,此等危难之际您挺身而出。面对残局,您励精图治,不离不弃。您深知您自己思得明君,知遇之恩涌泉相报,一生只为刘备而鞠躬尽瘁,这么重忠义的您可知其魅力何等迷人啊! 历史长河中,我似乎看到了您与周瑜对酒吟诗,也看懂了您卧在刘备床前的那一抹安心的笑。 城外,司马15万大军蜂拥而至,兵临两城;城内,您仅有区区千余人。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之时,您却下令大开城门,然后唤二小童手持塵尾,立侍左右,你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看着兵临城下,您真的不曾害怕吗?在陷入如此窘境之下,以司马懿的老辣,若有一丝胆怯,定会被司马大军踏平空城。但您却没有,依旧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只是在城楼上,悠然抚琴,最终,您又胜了。先生啊,您可知您的气魄超乎常人啊! 先生啊,您的智、忠、勇无不在历史上书写浓墨的一笔。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悠悠几千年弹指一挥,诸葛亮先生,您可安好? 与君相谈甚欢,此生亦已足矣。 ——后记
教师点评 该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诸葛亮先生。用细腻的文笔书写出真挚、隽永的文章。 整篇文章恰似学生和诸葛亮先生的一次跨历史性的对话,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这位朋友的爱慕和关怀。拟“孔明,您可安好”为题,亲切地问候着许久不见的老友,进而拉开文章序幕,就好似您的一生我都与君共过,一件件事就如昨日般涌现,您可还安好?道出了作者的情——爱慕与怜惜之情! 紧接着写了几件典型事件,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突出诸葛亮先生的才、志、勇,照应结尾且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似几个凌乱的片段,实为他璀璨的一生! 抛开身份,摒弃立场,在历史长河中泛着一叶小舟,隐隐约约中我看到了诸葛亮先生和周瑜对酒当歌,甚是欢喜;波光粼粼间又恍如作者与卧龙先生促膝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