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物质奖励抹杀了 孩子的学习兴趣
作者:何素芝     发布时间:2022-11-15     信息来源: 高明乡完小     浏览数:

今年暑假期间,我又捧起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再读尹建莉老师的这本潜心之作后,觉得自己与尹建莉老师的心更近了。特别是读到《考好了不奖励》一文时,感受更深,受益更多,如沐春风,倍感实用。 

尹建莉老师在文章中指出,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政策,并非要家长内心真的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需要家长把这种愿望一直锁在心里,把其转化到日常细节的处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经常表露在言语上、表情上、行动上。家长不要担心不在学习方面提醒或者刺激,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因为当下的社会生活,考试的重要性已经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周围根本不缺少“分数场”。

尹建莉老师认为,物质奖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会产生不少的副作用:一是会转移孩子的学习目的,使孩子在学习上开始变得功利,庸俗的奖励只能带来庸俗的动机,使孩子不能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二是破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一门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好家长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中,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了;三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因为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孩子会在考试时忧心忡忡,就算是本次考试成绩好、得到了奖励,那么以后每一次考试都是个坎,需要他去跨越,一旦做得不理想,他就会有挫败感,不知不觉,他变得反感学习、憎恨考试了。

尹建莉老师的分析非常深入、实在、接地气,点醒了无数家长。

著名的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答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完全凭自己的兴趣答题;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第二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第三阶段,宣布为休息时间,第一组的被试者立即停下来不答题了,而第二组的被试者依然有很多人在答题。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第一组的被试者因为有了奖励而更有动力,但奖励消失之后,他们的动力也随之减弱;第二组的被试者并不是因为奖励而答题,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对答题有兴趣,所以才会一直坚持,即使没有奖励也是如此。当人们正在做一件原本感兴趣的事情时,如果得到来自外界的奖励,反而会消退他们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之后当他们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便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只是为了奖励而被动地去做。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一是要引导孩子去掉“考得好就要奖励我”的想法。今年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的一天下午放学后,女儿喜形于色地拿着一张试卷站在我办公室门口说:“妈妈你猜猜我这次数学考试考了多少分?”我猜了几次后,女儿高兴地大声说道:“我考了一百分!妈妈你奖励我什么?”我马上记起了尹建莉老师的话,对女儿说:“来,妈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女儿不为所动,说:“妈妈,我考得这么好,你不奖励我到外面吃一顿大餐吗?”我马上说:“妞妞,我是你妈妈,你是我女儿,就算你考得不理想,你也可以提要求说带你出去吃大餐呀,这跟你的考试分数无关,妈妈觉得还是来个大拥抱最好,因为你是我的骄傲!”女儿跟我来了一个大拥抱之后,我又说:“妞妞,你努力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不要把学习的目的定位成为了爸爸妈妈而学,不要为了获得班上第几名,得到妈妈的什么奖励而学习,不要把你得到100分作为带你出去吃大餐的交换筹码,妈妈情愿要一个有良心、懂感恩的孩子,也不愿意要一个考试得100分却没有爱的孩子!”妞妞若有所思,说:“妈妈,我知道了,学习不是交易,书是为了我自己而读,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谢谢你,妈妈!”

二是给予孩子适当的精神奖励。不是孩子的任何一点成绩都需要父母去奖励,很多事情原本就应该由孩子去完成,或者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很轻松地就能完成的,那么父母就不需要奖励。只有孩子有了比较大的进步,或者是完成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那么父母才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最好的精神奖励。尹建莉老师在书中介绍道,她一直注意在各方面鼓励女儿圆圆,但是只给圆圆精神鼓励,几乎没有动用过物质奖励,学习上更是执行“不物质奖励”政策。她给女儿的奖励就是,经常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圆圆值得表扬的事情,画上一朵小红花,即使是这样的“画饼充饥”,也没有拿它用作学习的奖励,小本子中没有一朵小红花,是因为考试成绩好而得到的。尹建莉老师的这个方法值得我们效仿。

三是口头上的精神奖励不要过分。孩子在对自己的能力不确信的情况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赞美和肯定来稳固自己的自信。无论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已经形成较为确定的能力,就不需要过分去夸他,否则他会感到做作和廉价,反而会让他产生怀疑和反感。表扬的话说得过头了,不如不说,家长对孩子真诚的欣赏有各种表现渠道,除了口头上的夸奖,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表达出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度表扬和胡乱奖励,都不会对孩子的飞翔产生助力,反而会成为挂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头。孩子考好了也不给物质奖励,就是为了避免给孩子帮倒忙。

打印[打印] 收藏[收藏] 纠错[纠错] 关闭[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