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脑海中,有那么一张照片和一个场景,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它让我感知着一个时代的变迁,感知着一个时代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 那还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唤醒梦中苏醒的神州大地,国家对人才需求,人们对知识渴望。然而在农村,绝大部分的人还是文盲。那时候我还小,作为村上的民办教师——我的母亲肩负起了我们村上农民夜校的辅导工作。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在那个简陋的小木屋里,几十个十几岁至二十多岁不等的青少年,在每天的农忙之后,在昏暗的油灯下,读起了母亲亲手抄下来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每当这时候,我便穿梭在一张张简陋的课桌之间,边跟着咿咿呀呀地读“人之初,性本善”,一边用小木棍逐个去拨油灯的灯芯,昏黄的灯光照着一张张专注的脸庞。那时候我不知什么是“求知若渴”,也不知什么是“挑灯夜读”,但我竟极喜欢那一幅画面。 直到有一天,我在无意中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个小女孩,右手握着铅笔,趴在桌子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认真地看着镜头,纯真而炽热的眼神,让每一个人为之感染——他是苏明娟,中国希望工程宣传标志的那个大眼睛女孩。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儿时在老家夜校所见的画面。 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年代,一张木板搭成的桌子,一支短短的铅笔,一本破旧的书,几页可写的纸,便成了寒门学子极大的快乐。也就是在这种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有多少人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乃至国家的命运——那是一个多么贫穷而又富有的年代。 一转眼,四十年过去了,儿时所见的场景变成了永恒的记忆,那一点点昏黄的灯光也伴随着母亲日渐花白的头发,渐渐飘散在岁月的长河里。在这么一个极其便利的网络时代,我们仿佛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为一个未知的知识翻遍家中仅有书籍,为一个不懂的问题走上老远的路向老师请教——一切都是那么方便,一切都仿佛得来全不费工夫。 然而,我们越来越发现,这个时代与我们当初的认识不一样了:时间久了,发现常用的汉字不会写了,“三笔字”也不再那么方正了,提笔写文靠搜索,不懂就问“度娘”,有空,人们手里捧的都是手机……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所幸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基于此。这学期闵家完小创办了青年夜校班,让我们在忙碌工作之余,给自己找一份宁静的空间,让自己的脚步歇一歇,在这儿静静地读几本好书,静静地品几段佳作,让心灵有个归属,让灵魂得以充盈,让自己变成更美好的自己。 让我们读书吧! 用读书致敬我们最美的青春! 让青年夜校成为彼此最美好的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