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在安化的故事 ——江英学校党员教师国旗下的讲话 1917年的暑假,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为了解社会,考察民情,锻炼自己,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邀上同学萧子升,分文不带,仅带一把雨伞,一个包袱,内装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开启了他“行乞”式的游学之路。大约7月底8月初,从长沙出发,经宁乡进入安化县梅城镇,在现在安化一中的文庙住了三天,三天内青年毛泽东调查民情,拜访文人,游览名胜。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就给商家富人送对联以获资助,先后给“鼎升泰”“云翔集”等商家送了对联。为了了解山区农民的生活状况,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有一天为了省钱,他与萧子升竟然夜宿伊水河滩。仰望满天星斗,伟人文思泉涌,《归国谣》一词脱口而出“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流却向清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他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疾苦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他的思想也有了新的转变,这为他日后接触与传播马列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25年6月,为了考察农民运动,毛泽东经湘乡第二次来到安化。在安化籍共产党员姚炳南、刘肈经、卢放天等人的陪同下,在现在乐安镇水溪村召开党员会议,号召党员发动贫苦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开展维护农民利益的斗争。如今,水溪村成了安化农民运动的旧址。接着他又到安化甲种师范学校对学生们发表演说,在演讲中说道“要读活书,不要读死书。读活书就是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应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形,研究列强的侵凌、军阀的割据、民族的解放,研究如何平内乱克列强,做到知古知今”。自此,革命的火种在安化点燃,思想先进的热血青年纷纷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共和国开国少将邓克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华诞,百年征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千千万万个仁人志士、革命先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和平安宁。站在百年起点,我们更应饮水思源,继承先辈遗志,弘扬红色精神。展望未来,征途漫漫,眼下我们国家的发展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恶意中伤污蔑我国人权,把坚船利炮摆在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企图遏制我国的发展。那么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敢于“担当”,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承前启后,是今日国之希望,明日国之栋梁,是生机勃勃的朝阳,承载着照亮民族未来的希冀;是抽芽扎根的乔木,寄托着支撑国家命运的期望。所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要敢于担责。其次要勇于“奋进”,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所有美好,皆因奋斗。奋斗能让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步伐更加稳健;奋斗能让我们攻坚克难,创造奇迹;奋斗能让我们争做栋梁,不怕风吹雨打。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让我们挑起肩上的重担,不辱使命,坚持奋斗,唯有如此,才不负韶华!不负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