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

安化“渠江薄片”溯源
来源:安化黑茶零售网  发布时间:2020-08-05 18:26

    据有关史料记载:安化素有“茶乡”之称,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渠江(原连里公社。公社撤销后改为乡,20世纪90年代末期撤区并乡后改称为现在的渠江镇)出产的渠江薄片已颇有名气。安化宋朝时置县,茶叶的产量已甲于诸州。元朝、明朝时期,安化县境内不少人以种茶为业,所产的“云雾茶”、”芙蓉茶“驰名中外,成为朝廷贡品。

    据史料记载:1845年安化年产红茶10万箱,每箱为55~65市斤,产花卷3万卷,每卷为62.5~71.25市斤。1880~1886年,安化年产红茶35~40万箱,约21~24万担,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2.1%,年产黑茶花卷1.2万卷,引茶800票,每票4800斤。

    民国初期,长沙、武汉等地的茶商都悬挂”安化名茶“招牌,借以招徕顾客。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不断地大力扶植安化山民种植和发展茶叶生产,极大地激发了山民们种植茶叶的热情,茶叶产量稳步上升。据调查,原连里人民公社从1958~1988年这30年间,在科技人员的具体指导生产下,个个大队均有茶场,且面积较广。产茶高峰期达到了人均一担茶的数量,茶叶生产可谓如日中天。

    改革开放后,由于诸多原因和茶叶市场不太景气,人民公社改制后很多地方的山民将茶树成片成片地砍掉烧毁了,原各公社、大队、试验茶场统统毁一旦,茶叶生产到了最低谷时期。

    这些年来,人们感受到了喝茶的好处和必要性,电视等媒体也大力宣传喝茶的益处,不断宣传喝茶的科学性。这样一来,极大地激活了茶叶市场,茶叶市场升温很快。茶叶市场的激活和升温,给安化茶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山民们在政府的领导下及茶叶科研人员的具体技术指导下,山民们重整旗鼓,挖掘茶叶加工老技术,在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又科学改进茶叶加工技术,使得安化的茶叶生产和茶叶加工如虎添翼,腾空而起,安化的黑茶稳稳地占据了部分茶叶市场。安化的千两黑茶、茯砖、黑砖、贡尖、天尖、生尖茶。品种齐全,质量上乘,各路茶商纷纷进山品鉴,争相收购闻名于世的安化茶。安化茶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将创造出更好的明天。

    据史料记载:安化的茶叶利用可以追溯到隋朝:《茗史》载:”隋文帝微征,自尔脑痛。忽遇一僧云,长沙府辖梅山渠江(今安化县渠江镇)一带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服之有效,由是人竞采啜。“史料上还有五代”渠江薄片“远销江陵,襄阳一带的记载。史料记载”渠江薄片”原于安化县渠江镇。五代毛文锡《茶谱》中描术“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所谓潭邵之间的渠江,指的就是现今安化县、新化县、溆浦县交界处的渠江水系。当时安化未置县属潭州益阳县;新化也未置县,属邵州邵阳,故史称“渠江薄片”产于潭邵之间。在这之间,有一条河流叫渠江,历史上渠江一名沿用至今,据此可以确定,渠江薄片的原产地在渠江流域。

    渠江发源于现今溆浦县两江乡,全长98.8公里,位于渠江镇境内约48公里,从溆浦县边境流入安化县渠江镇,贯穿渠江镇全境。流域途中经原连里乡(现为渠江镇)在大塘、晏家、成坪、大安、皇茶、毗筏、连塘、渠江,汇入资不。渠江大部分流经溆浦县、安化县两县,渠江镇处于新化县金凤乡、溆浦县善溪乡,安化县平口镇上升村、山洋村之间,新化县离渠江流域最近的地方约6公里。经考查,渠江薄片源于安化县内的渠江流域,也就是现在的安化县渠江镇。

    据民间流传,渠江镇的”皇茶溪“因隋文帝吃了”皇茶溪“山上的茶而得名。渠江镇的前身为连里乡,过去历史上曾因在唐朝生产的名茶”渠江薄片“而享有安化五都连里之称。还有传说,连里乡的灯塔村(原连里乡政府所在地)这一地名也是因为”渠江薄片“在唐朝享有盛誉,当时朝廷便在此修建一个标志性的灯塔建筑而得此地名。

    历史上关于”渠江薄片“最早的记载是唐人杨烨《膳夫手记》:”潭茶有阳团茶和渠江薄片茶,销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说明”渠江薄片“属潭州茶中的一种。而当时,安化尚未置身,正属潭州境内。清嘉庆《安化县志。沿革》载,宋神宗中,邵阳地置新化县,隶邵阳。取归安德化之义,赐名安化,改七星寨为镇,隶潭州。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搭遗》指明:”《茶谱》有潭州铁色茶,即安化黑茶也。“以上历史考证说明”渠江薄片“原产于安化县的渠江镇。

    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进化过程中,茶树,形成了喜湿喜温、耐荫的生活习性。“高册出好茶“,这好茶是由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的:”雾镇千树茶,云可万壑葱;香飘千万里,味酽一杯中“一诗,非常形象地道出了茶与自生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必然性。

    渠江镇位于安化县西南部雪峰山东伸余脉的东段和资水中游,东径111点23度,北伟28点23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地形复杂,山地占82%,万山沟壑,云雾缭绕,山地气候特别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6.00C~17.60C,无霜天275天,日照1335.8小时,山上山上温差较大。这种双重气候因素,为渠江薄片提供了最宜长生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渠江茶品质上乘的主要原因。

    渠江镇位于资水沿岸,自古就有”渠东码头”之称。宋朝时渠江镇的灯塔、升家(高山),敷溪坑、大塘、晏家、城坪、大仓、满仓、桃坪、纸槽(子房)、沅大、连里、大安溪、皇茶、渠江、连塘(长塘)、毗华村的山民在采摘的鲜叶制成干茶后,络绎不绝地结队挑着茶叶走古茶路到毗筏滩码头,再用竹筏运往渠江码头,然后从渠江码头运往外省。在渠江镇的灯塔、连里、大安溪、毗筏滩仍残留着古时山民们挑茶叶经过的古代青石板道,有的现存完好。这些古茶道见证了“渠江薄片”这一历史名茶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