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化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26 18:33     信息来源: 安化县政府办     浏览数:

AHDR-2021-01010

 

 

安政办发202224号

 

安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安化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局办、直属机构,各垂直管理单位

    安化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2022年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015

安化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规划

                   

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根据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益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的通知》(益政办发202217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为推进“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改善

“十期末,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2岁,因病致死人群平均寿命73.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1.3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81‰,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深化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全县基本药物实现了省级平台统一采购、配送、结算,全面落实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跟进人事、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医院平稳运行、收支结构逐步优化、群众药品费用负担减轻的良好态势。分级诊疗制度医疗联合体建设有序推进,县级医院与省级医院组建了医联体,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县人民医院与15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协作关系,与4家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医共体二人民医院与6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协作关系县中医医院与15家基层医疗机构和30家村卫生室建立中医联盟,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县域就诊率达到93.7%以上。智慧医疗稳步推进。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已接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等3家医疗机构,县人民医院已实现医院内统一的线上服务,包括在线预约门诊、检查检验结果查阅等,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7.8亿余元实施卫生健康建设项目,新建医疗业务用房15万平方米,职工周转房、公租房12060平方米,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卫生健康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32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9个,乡镇卫生院23个。行政村卫生室391个,个体村卫生室389个,民营医院11个。全系统在职干职工3343名,其中高级职称343人,中级职称916人,初级职称156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5602张,比“十”末增长45.1%。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卫生计生技术人员4634人,较2015年3309人增长40.0%。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62人,同比增长26.1%;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57人,增长147.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5.18张,增长22.4%。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转岗培训全科医生214名;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本科生47人,培养本土化基层卫生专科生110人,培养本土化乡村医生65名,引进人才招聘人员124人。医疗服务能力和安全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满意乡镇卫生院建设”“优质服务基层行”等活动和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切实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2020年与2015年相比,全县医疗机构入院人数从11.9万人增加到17.1万人。

)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20年的65元。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2大45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到50%以上,贫困人口、慢性病签约随访率达到100%。疾病预防工作取得新进展。建立了覆盖城乡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和疫苗冷链储运系统,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麻疹疫情持续低发,有效应对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加强了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重点人群中结核病患者筛查和规范化治疗管理,有效减少结核病传播,结核病发生率逐年降低。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防治能力建设,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保持在95%以上。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县。稳步推进口腔疾病防治工作。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精神卫生防治管理网络加强了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力度健全了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全县精神卫生工作各项管理指标均达到省定目标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化了中小学校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防控。妇幼健康服务取得新进展。妇幼保健机构整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9.1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7.5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16/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8‰以下;积极开展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落实妇女常见病筛查叶酸增补、儿童营养包发放、免费婚前医学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等重点工作“两癌”筛查、产前筛查等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按照“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县级综合医院、县级专科医院和个体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全县23家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馆,100%的乡镇卫生院可以开展和应用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70%的行政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现有省级名老中医1名,市级名中医9名。2019年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评。

)创文巩卫工作和无偿献血成效明显

卫生创建成绩斐然。安化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大福镇等8个乡镇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乡镇梅城镇等5个乡镇成功创建为市级卫生乡镇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等11个单位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马路镇四房村等23个村成功创建成省级卫生村长塘镇岳峰村等12个村成功创建为市级卫生村。无偿献血超任务完成。2020年目标4500人次,实际采血8331人次,完成采血比例185.13%,确保了我县危、急、重病人的临床用血,做到了临床用血100%来源于无偿献血。2016-2020年我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县。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迈上新台阶

完成了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部门组建,实现了机构、职能、人员、资源整合,健全了工作网络,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工作效能进一步增强。2020年底,全县全员人口系统入库总人口105.5万人,人口信息化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建立了跨省区域协作模式,建成了全员人口数据库、人口网格化管理平台和部门“实时通”系统,构建了以三大数据源(基层采集、部门通报、区域协作)为支撑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形成了依托信息化实现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格局。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15年的111:100下降到2020年的107:100。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共为9276名农村奖扶对象、596名特扶对象、4667名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扶对象发放各类奖励扶助资金2227.4万元,共为2.2万名计划怀孕夫妇对象免费提供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

(八)重点建设项目卓有成效

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县人民医院肿瘤放疗中心、县第二人民医院新医疗综合大楼相继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县城东部新区分院已全部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县中医医院医疗康复养老一期项目完成“三通一平”、县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已开工建设,县妇幼保健整体搬迁项目进行了护坡和三通一平”建设

    (九)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县23家建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入驻村民服务中心的行政村卫生室313个,入驻率84.59%。标准化建设行政村卫生室337个,标准化建设率92.58%。全县利用家庭医生手机APP签约631078人,签约率73.23%,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62040份,建档率达88.51%。

(十)健康扶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住院医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2020年12月,全县大病集中救治累计救治47506人次;慢病签约服务69702人次;重病兜底保障10155人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救治率为99.08%,33种大病专项救治率为100%;重病兜底保障率为100%,4种慢病签约服务管理率为100%。

(十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扎实推进

严把人员摸排关发热门诊筛查突发情况处置关。全面落实“四早”措施,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落实“四集中”原则,对可疑和异常患者严格按照转运流程转至定点医院进行集中救治,共摸排7942人次。强化境外来安返安人员的管控强化高风险区域人员的管控强化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强化疫情防控的宣传引导强化健康码推广使用的全覆盖,共集中隔离观察1337人次全面落实应检尽检与分类筛检。对11类应检尽检人群按频次、比例,对高、中风险岗位人群进行核酸检测,全面落实“四早”。强化院感控制,各医疗机构均按“应设尽设、布局合理、条件合格、工作规范”为原则设置发热诊室,100%落实预检分诊。切实开展疫情防控演练。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和部署,组织全系统开展线上防护技术演练,举行院感防控知识线上培训30多次,全县医护人员疫情期间防护培训和院感知识培训率达100%。2020年9月16日至9月30日组织开展了疫情处置应急演练,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截至2020年3月底,我县报告的1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9例无症状感染者全部康复出院,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已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医改的协同性不强,“三医”联动的新机制尚未形成。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健康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度和治理体系有待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服务设施和条件需要持续改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慢性病等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外防输入的风险和压力加大。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和食品不安全对健康的损害日益加重。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大预防”格局亟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对健康概念及生命周期质量的理解还未完全转变,健康的共建共享共治面临着深层次的破题压力。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

    健康中国战略继续推进,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为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方面对卫生健康投入方式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也为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社会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也为深化医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对健康服务供给提出了新需求,对卫生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健康安化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带来了新机遇。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奋力推进健康安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二)预防为主,健康促进

强化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三)优整合,中西并重

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推进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

)多元参与,协调发展

有效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作,推进预防、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链条整合,促进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共治共享,改善民生

激励群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完善健康保障,打造健康安化。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人拥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状况和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个人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良性机制基本形成,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有效实现。                              

    (二)具体指标

1.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改善。全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全省控制目标内;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差异进一步缩小。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92人,医护比达到1︰1.4,每千人公卫人员达到0.53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6张,城乡卫生资源的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

3.居民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65岁以上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建档和后续管理工作不断规范65岁以上健康体检率达70%以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9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工作重点和任务

    “十”期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围绕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医疗机构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建立国家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卫生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积极推进人口家庭发展能力体系建设、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体系建设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十项重点工作,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夯实提升卫生健康发展的硬基础和软实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

    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升传染病疫情控制和救治能力。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集中统一、高效运转的领导指挥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健全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单独设置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加强卫生应急准备,提高新发再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调度机制,高标准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有效满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要。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强化管理和培训2025年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硬件建设、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基层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切实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12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根据财政补助标准,适时调整和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和完善服务内容。重点做好65岁以上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建档和后续管理工作,健康体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率达到90%以上。逐步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诊疗结合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并实施规范动态管理。通过“湖南省居民健康卡”微信公众号,采取利用手机在线查阅的形式向居民个人开放其本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指标和业务工作力争处于全市前列。针对疾控工作新形势,调整和充实疾控机构职能,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加强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增加重点工作的专用装备,达到省内县级的先进水平。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加强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切实做好各类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控力度,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协同配合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治机制,努力降低重大传染病的发病率,防止或减少传染病暴发流行,确保不出现因控制措施不力而导致的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建立健全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相关因素监测网络,规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以及意外伤害等社区综合管理和主动干预服务,有效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积极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安化行动计划,实施健康环境、中小学生近视防控行动。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中心,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疾控控制网络,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全面推进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改善县精神病防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并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开展标准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精神病患者治疗、管理以及人群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指导需要。开展麻风病症状监测,加强益阳市大福皮肤病防治能力建设和区域定点救治中心建设。

3.建立健全妇幼保健工作体系强化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大建设力度,逐步把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成为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和妇幼卫生信息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妇幼公共卫生业务指导中心,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加强县妇幼保健院的“二甲”创建工作,规范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创建儿童保健合格县。建立健全“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与转诊网络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强化产科、儿科、妇幼保健人才培养,提高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保障母婴安全。持续贯彻《益阳市出生缺陷防治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100%,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分别达80%和98%以上;深入推进全市健康民生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继续落实农村适龄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检查、孕产妇产前筛查、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等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保健工作,推广应用《母子保健手册》,加大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状况评估、健康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保健服务。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加强高危、流动儿童管理。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均达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全省控制目标内。

4.优化监督管理体制。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制改革,县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建设综合监管平台和行业信用体系,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持续推进“智慧卫监”建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加大抽查力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推进诚信信息全行业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定期公开相关信息。综合运用移动执法、在线监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监管”手段,提升行业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和诚信监管水平。持续规范互联网诊疗服务秩序,加快推进医疗服务智能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互联网诊疗服务监管。

5.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建立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强化社会动员,形成工作合力。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无偿献血理念,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借助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和献血者关爱活动,组织开展好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全力做好无偿献血奖补财政保障,确保无偿献血临床供应用血安全全面促进我县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6.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工作,积极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和各项卫生创建活动,到2025年,全县争创一个国家卫生乡镇,省级卫生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比例达70%以上

7.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运行机制。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和基石,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以及健康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使广大人民群众具备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建立并完善全县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健全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鼓励各主流媒体和网站开设健康科普栏目,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到2025年,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以上。

8.加强职业健康和老龄健康工作。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强化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督促职业健康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建设单位履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手续;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80%及以上和90%及以上;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及以上;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85%及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及以上。实施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对无责任主体的尘肺病农民工实施分类救治,对加入了工伤保险的尘肺病患者,加大保障力度,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按规定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方式保障其合法权益。各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要加大农民工尘肺病基本医疗救治救助相关政策的宣传,持续开展农民工尘肺病患摸底排查与临床诊断鉴定;县人民医院要为符合救治救助条件的尘肺病农民工提供专项医疗救治救助,力争超过省定目标任务。加强老龄健康工作。加强预防保健,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广“互联网+”智慧医养结合模式,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养合作。探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从病区建设、组织管理、宣传培训、医疗质量与安全等方面探索和创建,有效提升安宁疗护工作质量。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转型方式发展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和安宁疗护机构。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60%。扩大社会老年人的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确保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比例逐年提高。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5%以上。

健全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建设

1.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县中医医院完成三级中医医院创建,清塘铺镇中心卫生院、马路镇中心卫生院、小淹镇中心卫生院争创乡镇二级医院。合理确定医疗机构的数量、布局,切实保障边远、偏僻地区的医疗需求。重点发展“五大中心建设”、精神卫生、肿瘤、老年人护理、安宁疗护、康复医疗、中医特色专科。全县病床6500张以上,县级医院3400张以上,乡镇卫生院1800张以上,社会办医1300张以上。

2.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和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卫生院达标率达100%行政村卫生室达标率95%以上以建设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契机,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切实增强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3.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机制与功能定位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学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逐步建立以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投入为主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政府指令性任务的经费。调整和完善医疗收费项目,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加成,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费用不合理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县的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年度增幅不高于10%。

4.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双向转诊模式,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有效推进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中医联盟建设,鼓励将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体。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确保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到2025年,力争将县域内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提高到95%和70%以上,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努力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5.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加强县质控中心建设,建立起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加强诊疗行为管理,建立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等数据信息库;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和考核,逐步规范抗菌药物、辅助药品质子泵抑制剂等重点药品的使用,提高医用耗材临床应用规范化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建设,做好重点技术、关键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医疗安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建设,落实患者安全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继续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等“五大中心”建设,建立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

6.规范有序发展非公立医院按照城乡一体化、政策平等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结合区域卫生规划,通过扶持鼓励、规范引导、公平竞争,发展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技术、有品牌的民营医院,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通过引资方式建设1-2个具有特色的专科医院。

7.重点扶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重点支持和规范发展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为目标的健康管理产业、老年护理产业、健康文化产业、医养结合产业,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四)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1.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及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县中医医院龙头作用,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医疗康复养老项目建设进度,力争2023年年底完成整体搬迁。进一步完善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及县妇幼保健院标准化中医药科室建设及设备配备。推动部分乡镇卫生院开展“旗舰中医馆”建设,推动部分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到2025年,2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旗舰中医馆”建设标准,80%的行政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15%的行政村卫生室达到“中医阁”建设标准有序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中医特色专科医院及中医康复医院。

2.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推各医疗机构加大对中医药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力度,采取跟师及外出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培训中医药人员,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基层实用型人才。鼓励取得非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的医师参加“西学中”培训,学习研究和运用中医理论与诊疗技术,持续提升中医药能力和素养。探索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开展相应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名中医效应

3.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县中医医院中医为主的办院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优做强一批中医优势专科专病推动各医疗机构优化中医医疗服务,结合本院实际择优发展骨伤、肛肠、针灸、康复、肿瘤、妇科、儿科、脑病等中医特色专科。到2025年,力争新增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强化县中医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支持中药自制制剂在医联体等范围内调剂使用。进一步强化县中医医院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县人民医院、县二人民医院、县三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持续开展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完善县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及预检分诊规范化设置。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探索建立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性疾病、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4.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加强县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建设,推动各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等科普活动,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到2025年,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高至28.78%以上。继续开展中医药专长绝技收集整理专项行动,加大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和老药工经验技术传承力度,引导院校、医院、企业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共享机制。

    (五)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加工业和制药工业为重点,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药材产业规模经营,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逐步把安化建设成区域特色明显的“安五味”道地药材主产区、示范区。实施重点区域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发展中药材种植30万亩,其中黄精15万亩,争创2个“定制药园”种植基地,1个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个省级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擦亮“安化黄精”“安化厚朴”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研发推广一批药膳、药饮、药妆、药浴等中医药保健产品,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博瑞药业、湖南上药等本土龙头企业,建立“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的聚集度,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

1.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持续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满足患者需要2021年开始,全公立医疗机构在原基本药物使用金额比例基础上逐年提高5%,并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的目标稳步推进药品零差率销售。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规范执行政府主导、实施定点医药企业供应机制,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制度,实施带量采购和单一货源承诺,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2.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建立药品使用监测预警中心和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实现短缺药品分层监测、分级预警、分类储备、分级应对等机制。优先推动基本药物、低价药物的政策统一,建立短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探索由医共体牵头单位适量储备短缺药品和存在短缺风险的急、抢救药品,并将其纳入调剂范围。加强药品配送企业管理,建立准入与淘汰制度,提高药品配送集中度。

3.加强重点监控药品和用药目录管理建立统一规范、职责明确、流程清晰、操作高效的合理用药重点监控机制,加强目录内药品临床应用全程管理。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对重点监控药品采购使用等情况开展监测预警、干预处理及公示公告等工作。积极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通过致性评价、价格适宜的仿制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规范药品购销秩序,严格落实药品购销“两票制”。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卫生科技创新

    加快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训投入,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开展在岗人员医学继续教育;严格各单位医、护、技人员的三基培训;加快学历培训,选送人员进修;强化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引进人才,提高县卫生系统干职工的整体水平。健全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努力壮大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队伍。逐步建立医师多机构备案制度,引导和规范城乡、区域之间卫生人才合理流动。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的就业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充实乡镇卫生院队伍。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超医术、高尚医德的学科带头人,力争建成省级重点学科4项以上,市级重点学科10项以上。加强卫技人员医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医学科研攻关,力争科技计划项目获奖数和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数在“十”基础上增加10%以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卫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力争获县级科技进步奖2项以上,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大力实施适宜技术和推广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一批先进、成熟、安全、有效和使用经济的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向基层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增强防病治病能力,提升科技惠民能力。

(八)深入推进法治建设

组织全县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长期目标,扎实推进“十四五”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工作。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执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为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顺利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启动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八五”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督促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普法工作,重点加强疫情防控、医疗纠纷等法律法规宣传,营造卫生健康工作的良好氛围。持续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落实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和“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广“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包容、审慎、有效的监管机制,优化服务流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高度融合。

(九)积极推进人口家庭发展能力体系建设

1.提升人口生育服务管理水平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督促政策落地。加强人口监测,落实统计调查制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优化人口结构。持续创新生育服务体系,优化配置生育服务资源,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和改造。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制度,落实“三个全覆盖”,维护计划生家庭合法权益,促进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积极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全完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管理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扩大托幼(托儿所、幼儿园)一体化规模,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普惠为主导的资源供给体系;完善规范有序、行业自律、合力共治的管理体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托育服务队伍;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育儿指导,让居民获得普惠、安全、优质的托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各类托育资源,满足适龄幼儿家庭多元化的入托需求。

)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体系建设

    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推广人工智能、5G等移动技术应用,提高公立医院与省全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对接率,提升公立医院上传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质量。逐步统一各类诊疗卡,将电子健康卡平台打造为居民享受“互联网+”健康服务的统一入口。加强标准化建设,统一医疗服务、药品采购、医保报销等信息系统代码标准。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推进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完善“远程诊疗”“互联网医院门户”“互联网医院”“物联网+特殊群体”等功能。

    (十一)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健康扶贫主要政策总体稳定,巩固基本医疗保障成果。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疾病,进一步补齐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弱项,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加强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四种主要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到2025年,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逐步完善。

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结合“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需求,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六大类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项目

1.安化县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项目坚持“平战结合”原则,规划建设传染病医疗急救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康复护理中心等建筑面积共计6.455万平方米。

2.安化县疾控综合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实验室应急物资仓库等,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1.安化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将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至南区,建成儿科、妇科、妇幼保健服务中心,总用地面积31137.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403.04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1803.04平方米,地下室面积3600平方米地上建筑包括住院楼9313.92平方米,医技楼9313.92平方米,门诊楼3175.20平方米。

2.安化县重性精神病医疗卫生中心项目规划建设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病人活动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10000方米

3.安化县麻风病救治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1200平方米

三)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1.安化县中医医院康复养老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中医医疗康复养老大楼48173平方米,配备停车场、应急、配电、污水处理等辅助设施

2.安化县中医医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心项目。规划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能力提升、中医药创新中心综合楼20453平方米,配备停车场、应急、配电、污水处理等辅助设施。

3.安化县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规划建设门急诊、住院综合用地面积89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897平方米

4.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规划建设医院门诊大楼、医技大楼、住院大楼、传染病治疗中心500床位、医养老年人病房1000床位、中医诊疗中心500床位120急救中心、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规划用地3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5.安化县雪峰山片区尘肺病医院建设项目规划建筑总面积32000平方米,其中建设尘肺病治疗康复中心20000平方米,老年颐养院12000平方米。

6.安化县平口镇中心卫生院住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7.安化县马路镇中心卫生院住院综合楼改扩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003.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规划对羊角塘中心卫生院滔溪镇卫生院渠江镇卫生院长塘镇卫生院乐安镇卫生院柘溪镇卫生院高明乡卫生院烟溪镇中心卫生院冷市镇卫生院古楼乡卫生院小淹镇中心卫生院等卫生院进行提质改造建设,总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

(五)易地扶贫搬迁分院建设项目

1.安化县龙塘卫生院易地搬迁分院建设项目。规划新建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2.安化县江南镇卫生院洞市易地搬迁分院建设项目。规划新建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3.安化县渠江镇卫生院连里易地搬迁分院建设项目。规划新建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六)人口家庭发展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安化县普惠托育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婴幼儿托位1500个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第四章  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深刻认识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将区域卫生健康规划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落实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切实解决好卫生健康事业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卫生健康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领域倾斜,将资金重点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疾患防治、妇幼卫生保健、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领域。

    三、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医学会、红十字会组织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作用。依法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四、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找准发展空间,调整运作方式,增效减员,降低物耗成本与劳务耗费,严格实行成本核算。不断深化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及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政务公开股
打印[打印] 收藏[收藏] 纠错[纠错] 关闭[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