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茯砖茶的起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05 18:26     信息来源: 编辑部整理     浏览数:

    茯砖原在陕西泾阳用安化甘引为原料筑压而成,所以又叫"泾阳砖"(简称"泾砖")。每块净重旧秤5斤(3公斤),用纸壳封装,又称"封茶"。因为需要在三伏天筑制,故称"茯砖茶"。以其药效如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砖"或"福茶"。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万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区销售,称为"附茶",纪昀《乌鲁木齐杂记》载:"附茶者,商为官制易马之茶,而因附运者也。"

    茯砖制造的起始时期,明代史料已无记载。嵇璜《清朝通典·食货八·茶课》:"甘肃西商大引26096引,于西宁、庄浪、洮岷、河州、甘州各地方行销。……每引行茶100斤,作为10篦,每篦2封,每封5斤"。又注:"顺治初年,定易马例,每茶1篦,重10斤,上马给12篦,中马9篦,下马7篦"。泾阳砖每封旧秤5斤,每2封装一篾篓,称为"一篦",与上列记载相吻合。根据赵尔巽《清史稿》载,是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定易马例,泾阳已有茯砖茶,到新中国成立,制造史达300余年。

    安化黑茶在筑制茯砖过程中,因水、热、气温等条件,叶层繁殖了一种"茶黄霉真菌",呈金黄色,俗称"金花",对人身有益无害,西北各族人民认为"金花"越多越好,是衡量茯砖品质的主要标志之一。加以筑制中,经过后发酵的作用,青叶气完全消除,滋味更为纯和,汤以如琥珀。上列纪昀书载:乌鲁木齐"土人翟饮附茶(即茯砖茶),云此地水寒伤胃,翟附茶性暖能解之"。茶商在泾阳制成茯砖后,仍持引票运至兰州入库(即东、西、南柜),经官府查验收税后,再分配销售甘肃、青海、新疆、西藏、陕北,此外,宁夏、内外蒙古也有少量销售,甚至远销中亚一带。

    抗日战争期间和战后,安化境内各公私营茶厂力图在产地制造茯砖,以节省运费,便利运输,经多次试验,未完全成功。西北茶商就扬言安化"三不能制":一是没有泾阳的水能制,二是气候不同不能制,三是没有泾阳压砖技术不能制。1950年2月国营安化砖茶厂成立后,经过职工不断地研究试验,于1953年3月试制成功。1956年,又将手工筑制改为机械压制,每片净重2公斤,大批量生产,供应西北,加强了民族团结,结束了300余年来只供应原料的局面。1970年,按湖南省统一安排,茯砖由新建的益阳湘益茶厂生产。1985年,国营企业白沙溪茶厂根据销区情况,又恢复生产;同时,安化县茶叶公司黄沙坪制茶厂及酉州茶也大量压制,多渠道销往西北。

责任编辑:新闻编辑组
打印[打印] 收藏[收藏] 纠错[纠错] 关闭[关闭]